您好,欢迎访问这里是您的熊猫体育(china)官方网站

优质环保原料

更环保更安全

施工保障

流程严谨、匠心工艺

使用年限

高出平均寿命30%

全国咨询热线

400-123-4567

行业新闻

新闻动态

联系我们

地址:熊猫体育(china)官方网站盐山县盐塔路

咨询热线:

400-123-4567

13800000000

九游体育中国古建“黑科技” !没有地基从上往下盖房为何能扛住10级地震

发布时间:2025-08-15 03:22:16人气:

  九游体育2017年,纪录片《紫禁城的秘密》播出后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九游体育。视频中,一名外国记者踏入了一间模拟地震的神秘实验室。而实验台上,静静矗立着一座中国古建筑。这座中国古代建筑看起来很单薄,并不像能经得起风浪的样子。而站在一旁的外国专家们也都窃窃私语,大概意思都是这座全木结构、连颗钉子都没用,是绝不可能抵御6级以上地震的。

  然而,随着模拟地震强度从4级逐渐攀升,现场的气氛愈发紧张。直至超越8级,尽管这座全木凉亭摇晃得愈发剧烈,却始终没有半点要坍塌的迹象。

  最终强度加到了10.1级,经过持续而又剧烈的晃动,模型却依旧稳稳地立在原地,只发生了轻微位移!

  看到这样的结果,那些外国专家们的表情一个个都跟吃了翔一样,他们始终不明白,仅靠几根柱子支撑的中国古代建筑,它的抗震极限究竟在哪里?

  时间回到1979年,北京西郊的永定河畔,一场运输难题愁坏了众人。原因竟是一批重型设备急需过河。然而,几座新建桥梁却因设备吨位太大而不敢承担运输重任。

  运输队犹如热锅上的蚂蚁,急的是团团转,便连夜找专家测算。没想到第二天,运输部门等来的却是一个看似荒诞的建议,既然新建的钢筋水泥桥都集体“喊累”了,不如我们就问问老祖宗吧。于是,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永定河上那座已经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桥,卢沟桥。专家们还自信满满地表示,直接走就行,无需加固,它肯定能行!

  这座800岁的古桥真的如此可靠吗?专家们毅然立下军令状。于是,429吨的重型设备缓缓驶上了卢沟桥。慢慢地,监测仪器显示桥拱开始下沉,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,数值不断攀升,最大下沉量达到0.52毫米。有人紧张得不敢睁眼。20 分钟后,设备顺利通过,卢沟桥竟然完好无损!现场所有人惊叹不已,爆发出热烈的欢呼。

  那时的北京叫中都,作为丝绸之路东边的重要城市,城市建设标准极高。卢沟桥作为中都的 “门面担当”,其修建自然是重中之重。然而,设计团队却为此愁眉不展,几个月都拿不出一个满意的设计方案。

  这难题究竟难在哪呢?原来,永定河脾气十分暴躁,经常发大水九游体育,以往不少桥梁都被它冲毁,在这种地方建石桥本就困难重重。而金国皇帝的要求更是“苛刻”,桥不能太陡,要方便商队通行,桥面要加宽,能并排走四辆马车,还要实现“桥下洪水咆哮,桥上人来人往”的壮观场面。最特别的是,桥上要雕刻几百个姿态不同的石狮子,以此彰显金国的威风。

  连续好几天,总有一个卖笋老头的吆喝声在附近响起,“买点笋吧,买点笋吧”,这声音持续不断,吵得总工心烦意乱,最后只好派人出去让小贩小点声。之后,吆喝声消失了,总工继续埋头画图纸,可难题依旧没有解决。

  直到有一天,总工对着满桌子的图纸,满心愁绪,突然那熟悉的吆喝声又在他脑海中响起。他猛地反应过来:这里是北方,怎么会有笋卖呢?其中定有蹊跷!他赶紧让门卫去找卖笋老头。可门卫回来后却只找到了老头的货篮子,总工打开一看,瞬间喜出望外。里面哪是什么笋,分明是银锭铁榫!

  这是一种两头宽、中间窄的铸铁零件,专门用于连接石料九游体育,其原理和连接木头的榫卯差不多。很明显,老头是在提醒总工用铁榫连接石料,这样就能缓冲洪水的冲击。而且总工之前计算的数据,和铁榫的尺寸完全匹配,他认定这是鲁班祖师爷显灵来帮忙了!

  总工带着工匠们郑重地祭拜了祖师爷。在大家的努力下,三年后,卢沟桥终于建成。历经800多年的风雨考验,它不仅没有倒塌,还能扛起429吨的重物,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迹九游体育。而这背后的关键,就是榫卯技术,它让坚硬的石头也有了弹性,正是运用了道家 “以柔克刚” 的办法。

  提到榫卯结构,大家都不陌生吧。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榫卯结构是鲁班创造出来的。但在近现代,这个理论被推翻了,有可能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。

  1973 年,中国考古队在浙江河姆渡有了重大发现,挖出了7000年前的榫卯结构,而且这些榫卯已经相当成熟。遗址里还出土了很多拼接过的野兽骨头。考古学家们推测,其灵感可能来自对动物骨骼连接方式的模仿,并逐步应用于木构建筑。

  这一发现,让埃及法老有点 “尴尬”,因为埃及太阳船上也有榫卯,但太阳船只有 4500 多年历史,比河姆渡的榫卯晚了两千多年。

  可后来,德国人也挖出了7000年前的榫卯,和河姆渡的年代一样。再加上德国、北欧还有不少古老的木结构建筑,像传说中没用到一颗钉子的维京人奥丁神庙。这就使得榫卯到底是谁最先发明的,成了一个难解的谜题。

  说起盖房子九游体育,大家的印象里都是先挖地基、再砌墙、最后封顶。但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方式有些不同,古人是“从上往下建房子”。乍一听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先把屋顶搭好,再砌墙,最后装窗户,这和国外的建造顺序完全相反。正因如此,有人质疑古代中国人不懂建筑学,甚至调侃偌大的故宫都没有地基。

  可北京位于燕山地震带上,故宫经历了几百年的地震,却一直稳稳当当,其中肯定藏着不为人知的奥秘。有个美国记者不信邪,跑去问了好多国外建筑专家,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。于是他决定自己做实验,这也就出现了我们开头说的那个纪录片。这名外国记者在中国工匠的帮助下,在实验室里搭建了一个宫殿小模型,然后模拟地震。

  实验前,外国专家预测这座建筑最多能扛住 6 级地震。地震强度从 4 级开始逐渐增加,4.5 级、5 级…… 到 5.5 级时墙倒了,但房子主体没有塌;7.5 级时,房子摇晃得很厉害,依然没倒;实验室把强度加到 9.5 级,相当于 20 亿吨 TNT 炸药爆炸,30 秒后,房子连一片瓦都没掉;加到 10.1 级,超过实验室极限了,30 秒后,房子依然屹立不倒。

  这座看似没有地基的老建筑,为什么这么能 “扛” 呢?中国专家指着房基上的红线说道,刚开始柱子在红线上,地震后柱子也仅仅只是挪了位置。原来古人利用屋顶的重量,让柱子 “坐” 在地坪上,地震一来,柱子挪一挪,就能把冲击力卸掉了。而且屋顶的斗拱采用了榫卯结构,能够缓冲减震,再加上上重下轻的设计,地震时房子就像会“扭秧歌”一样,把冲击力都化解了。

  其实故宫不是没有地基,而是有 18 层!一层碎石、一层夯土交替铺设,就像火车铁轨下面的枕木,碎石用来缓冲,夯土用来固定,刚柔结合,把地震力都吸收了。最后,几十根深山里生长数百年的巨型楠木柱子“骑”在地坪上,一座刚柔并济的古建筑就此诞生。

  也许,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。后来日本学着盖我们的古建筑,但拆开看就知道:核心的斗拱技术没学到手,空有榫卯的外壳罢了。

推荐资讯